连接器,即CONNECTOR。国内亦称作接插件、插头和插座,一般是指电器连接器。即连接两个有源器件的器件,传输电流或信号。它的作用至关重要,即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,架起沟通的桥梁,从而使电流流通,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。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,顺着电流流通的通路观察,你总会发现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器。连接器形式和结构是千变万化的,随着应用对象、频率、功率、应用环境等不同,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连接器。例如,球场上点灯用的连接器和硬盘驱动器的连接器,以及点燃火箭的连接器是大不相同的。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连接器,都要保证电流顺畅连续和可靠的流通。 因此增强连接器插头(本文指塑壳连接器)、插座(本文指针座)抗拉强度是首要解决的问题。
图1 针座塑壳松脱
1 事件背景
实际生产应用中连接器经常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失效,如针座针芯断、少针、针座塑壳脱出(图1)、针座与线连接器松脱(图2),以上故障中第3、4种失效模式隐患更大,两者接触不良直接导致接触电阻增大,严重还有可能出现打火烧坏。
分析原因线连接器与针座装配完成后,由于连接器线较长,实际生产周转过程受力概率较大,如塑壳与针芯之间保持力较小,就会出现接线松脱问题。
图2 针座与线连接器松脱
2 可靠性提升方案
2.1针座松脱可靠性提升方案——针芯改为十字结构
2.1.1 现有结构分析
经过对塑壳松脱的针座解剖发现其内部针芯为凹槽结构。这种结构针芯整体表面较平整,针座生产过程是塑壳先成型,然后将针芯冲压进塑壳对应孔内,实际针芯凹槽内部无填充塑壳,即凹槽对针座保持力作用很小。在针座受不同方向力即出现松脱现象,测试拉力数据如表1。
表1 针座与针芯保持力测试数据
样品编号 |
针与塑壳保持力 (拉力方向倾斜45度角) |
针与塑壳保持力 (拉力方向竖直引线) |
1# | 67 | 62 |
2# | 66 | 61 |
3# | 44 | 49 |
4# | 48 | 53 |
5# | 52 | 45 |
6# | 45 | 46 |
具体操作方法及测试结果:将针座焊接在PCB板上,插上对应线连接器,出现两种情况:
1)竖直拉线连接器60-70N时,线连接器与针座分离,针座上的塑壳与针芯未出现松脱。
2)斜约45°角拉感温包引线40-45N时,感温包端子与针座未分离,针座上的塑壳与针芯出现松脱。
总结:从测试情况看,针座受力拉脱力值在40—60N,针座保持力值较小,该力值实际很难满足生产操作,通过操作很难杜绝,需要从结构上改善。
2.1.2可靠性提升方案
从针芯结构上更改,将凹槽结构更改为十字结构,更改前后如图3、图4。
图3 凹槽结构
图4 十字结构
行业内已经有此种结构针座,对比针芯与塑壳保持力发现十字结构针座装板很难拉脱,两种结构各测试10组数据如表2。
表2 针座凹槽、十字结构拉脱力值测试数据对比
凹槽结构 |
十字结构 |
||
样品 |
拉脱力值(N) |
样品 |
拉脱力值(N) |
1# |
56 |
1# |
测试值超过120N未拉脱 |
2# |
62 |
2# |
测试值超过120N未拉脱 |
3# |
88 |
3# |
测试值超过120N未拉脱 |
4# |
72 |
4# |
测试值超过120N未拉脱 |
5# |
63 |
5# |
测试值超过120N未拉脱 |
6# |
81 |
6# |
测试值超过120N未拉脱 |
7# |
57 |
7# |
测试值超过120N未拉脱 |
8# |
65 |
8# |
测试值超过120N未拉脱 |
9# |
58 |
9# |
测试值超过120N未拉脱 |
10# |
64 |
10# |
测试值超过120N未拉脱 |
平均值 |
66.6 |
>120 |
总结:从上表对比数据看,针芯与塑壳之间的保持力,十字结构的针芯保持力明显高于凹槽结构。另外,从更改前后结构看十字针芯圆弧过渡,该结构针芯折弯应力较小,不易折断。
2.1.3分析验证结论
通过实验验证对比分析,针座针芯使用十字结构可以大幅度提升针与塑壳直接的拉脱力值,实际整改效果显著。
针座全部采取十字结构可以有效解决针断不良(凹槽结构针倒R圆角,本身就会产生应力如果倒角出现不良,针很容易受力断,且凹槽结构针座针与塑壳结合力低),十字结构针抗弯折能力高,即使弯折也不易断裂。
图5 线连接器结构图
2.2 线与针座松脱可靠性提升方案——线连接器保持器增加凸台
2.2.1 现有结构分析
常用塑壳连接器结构如图5,包括塑壳、卡扣、保持器、引线。
卡扣与塑壳之间有一定的间隙(如图6),如使用过程按压到卡扣上部,卡扣尾部即起翘与针座脱落(如图7),出现接线松脱,连接断开(如图8)。
图6 卡扣与塑壳存在间隙
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对线连接器与针座表面打胶固定(如图9),可避免接线松脱,但是这种方式既耗费材料又增加工时,不是最优的方案,需要从物料结构上改善。
图7 按压卡扣尾部起翘
2.2.2 接线松脱可靠性提升方案
分析接线松脱原因为塑壳卡扣无法固定。从此点出发对结构优化,寻找固定卡扣的方式。通过对塑壳连接器现有结构分析,可以对保持器结构优化,增加凸点,正好顶住塑壳卡扣的上部,限制卡扣的活动范围。但是此凸点不能完全将卡扣固定死,否则无法装配,凸点厚度尺寸在卡扣与塑壳距离的3/4为宜。这样即不影响装配,装配后塑壳也不会脱落。更改前后产品的结构如图10。对比更改前后线连接器与针座之间的保持力如表3。
表3 更改前后线连接器与针座之间的保持力
样品状态 | 更改前 | 更改后 | ||
拉力值 (单位:N) |
44 | 48 | 81 | 80 |
40 | 50 | 84 | 73 | |
48 | 63 | 86 | 58 | |
50 | 76 | 79 | ||
52 | 35 | 79 | 85 | |
43 | 41 | 80 | 81 | |
46 | 50 | 89 | 81 | |
52 | 79 | 78 | ||
45 | 52 | 78 | 83 | |
36 | 33 | 80 | 78 | |
平均值 | 46.5 | 79.4 | ||
最小值 | 33 | 58 | ||
最大值 | 63 | 89 |
2.2.3 分析验证结论
经过对比结构更改后线连接器与针座的保持力得到明显提升,拉力平均值由46.5N提升到79.4N,同时更改后产品不再需要打胶固定,生产成本和生产工序得到优化。
图8 连线松脱
3 总结
本文通过对实际售后及生产过程投诉的接线松脱问题,归结为两大类:一是针座针芯与塑壳之间的松脱;二是线连接器与针座之间插装的接线松脱。从解决根本问题出发,对使用环境及产品结构详细分析,通过数据收集—失效分析—整改方案制定—方案实施—效果验证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流程,最终对应确认了两个整改方案:一是针座针芯更改为十字结构,二是线连接器保持器更改为二合一结构,既能防止线芯端子脱落又能增强线连接器与塑壳之间的保持力,防止脱落,从而杜绝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,提高连接器接触稳定性,更方便快捷的实现信号传输。
图9 打胶固定
4 连接器接线松脱问题整改的意义
通过对连接器接线松脱问题的解决,阐明了一种分析思路。即首先要了解器件结构及各部件的作用,然后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。从管理思路向技术思路转变,从器件结构优化上提升产品质量。
图10 保持器更改前后对比图
参考文献:
[1] 余俊. 插拔对电连接器接触性能退化规律影响的研究 [D]. 浙江理工大学 2016-12-30
[2] 黄波. 电连接器耦合失效机理及可靠性研究 [D]. 电子科技大学 2016-09-14
作者简介:戴银燕,1988年生,女,中级工程师,主要研究方向:电器元器件失效分析。
(本文来自于《电子产品世界》2020年11月期)